女教师的培养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摘 要 本文基于女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个基本事实,提出女教师的培养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并就如何认识女教师的特点、妨碍女教师成才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在实践中加强对女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关键词 女教师 培养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站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决定,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问题又一次被突出地提出来,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据统计,全国高校教师中,1990年女教师占29.1%;1993年女教师为119683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30.86%;1995年提高到了33.04%,同年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女教师则占了37.99%。1996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共402469人,其中女教师为137540人,女教师的比例为34.17%。我们学院里,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3%;其中高级职称占高职教师的23.08%;中级职称占48.39%;科级女干部占科级干部的30%;系、部、处、室处级干部占17.65%;厅级干部占25%。最近两年在教学、科研、管理、党务工作中作出较突出的成绩而受各级(校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中,女性占34%。这说明广大女教师、女干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女教师在今天和明天的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也不过分。女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女性的特点决定了女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很好地研究女教师的特点并加以培养,对于提高女教师的素质以至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女教师的培养问题被“一般化”、“普遍化”掉了,普遍的原则看起来似乎很有用,但实施的时候如果不跟个性结合起来,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意义。笔者认为,要充分研究女教师的特点,加强对女教师的培养,提高女教师的素质,是搞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保证。
一、女教师的特点
女性是人类的一半,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少不了女性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女性首先作为人的存在,具有人的一般性质;然后才作为女性的存在,具有女性的特点。因此,作为两性的存在,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此,我们讨论女教师的特点,就是指其作为知识女性,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过程中与男性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
1、女教师的智力特点。
在高校中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识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与男性相差无几,她们在综合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基本的智力水平方面总体上与男性相当,但在各种能力表现上则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男性与女性各有千秋、各有优劣。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能力上,女性听觉优于男性,男性的视觉判断更准确;在注意力上,男性的注意多定位于物,而女性则多定位于人,对人的观察细致、准确;男性的理解力、推理能力有优势,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有优势。当然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事实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总体的智力水平与男性相当,这是女教师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重要基础条件、基本素质。
2、女教师的个性心理特点。
与男性的刚硬、粗鲁、冷漠相比,女性具有性情温和、有耐心、感情温柔、细腻、敏感、热情、率直、天真的个性心理特征,女性较容易置身于别人的情绪情感空间之中,感受、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情感上容易受人感染,容易与人沟通,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博采众长,加上女教师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善于言辞、善于沟通的特点,知识女性非常适合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女性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做出成绩的个性品质优势。
3、女教师的事业心和稳定性特点。
女教师具有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智力特点和个性心理优势,绝大多数女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和事业理想追求的立足点,因此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执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的稳定性,这是女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较好作用的关键的内在因素。因为教育工作是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崐爱心、沟通的技巧和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特别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实用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以金钱作为人生价值尺度的社会观念对高校这块“净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不甘心于学校的“清贫”,“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干脆“跳槽”,在客观上削弱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力量。而社会上的经济利益诱惑对女教师则没有构成明显的压力,相当多的女教师都能淡薄名利,在得失之间保持豁达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事业成功的女性,其动力往往源于对事业理想追求的内心鞭策和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而对物质上的报酬、他人的肯定、名利等外在诱因不太看重。因此,女教师的这种稳定性、事业心,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与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妨碍女教师成才的因素
女教师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女教师的总体素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女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妨碍女教师成才的主客观因素,有着内外原因。
1、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使女教师成才面临着双重压力,这是妨碍女教师成才的客观原因。
女性在生长到成年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成年后,职业女性面临着家庭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冲突,客观上要求女性在家庭、子女养育、照顾老人等日常性事务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些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完成时态”,很多女性纠缠于其中无法脱身,在工作方面的投入自然就会减少,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说,女性下班回到家的时间可以准确到以分、秒计,而男性迟到几个小时都属于“正常”范围,这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解决职业与家庭的矛盾时,男性多选择“家庭让位于工作”,而女性则不得不选择“工作让位于家庭”。这一方面说明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经常面临着双重压力,困难更大,要付出多倍的努力,需要坚韧的毅力,身心俱累;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整个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女性的作用还表现在他们对社会的“隐形”贡献中。
2、女性理想定位的偏差,是制约女教师成才的根本的内在因素。
研究表明,造成两性性差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的科学家认为,性腺激素是造成男女脑功能差别的关键物质,但这只为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文化因素的模塑及个体对自身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认同,是最终形成智力差异、个性特征的关键因素。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在幼年时期被当作相反性别的孩子抚养教育的男女,成年后因性别自我认识的倒错而陷入困境,很多人不得不通过做变性手术来解决这个困境。因此,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性别角色的定位和追求,就成为形成个性特征的根本的内因。今天在社会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女性把自己塑造成对男性依赖的“弱者”,由此把人生理想定位于家庭理想,人生就是追求家庭幸福,把“相夫教子”作为第一要务,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考虑自己的事业。“家庭第一、事业第二”的观点亦为许多女教师所赞同。某高校对女教师的幸福观作过调查,25%的人认为幸福在于事业成功,40%的人选择当好贤妻良母、30%的人既要美满的家庭、又要事业的成功,这种理想定位就会把事业当作副业来“经营”,在事业上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甘于平庸,追求事业成功的内驱力不足,这是妨碍女教师成才的根本的内在原因。
3、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动摇女教师成才的信心和决心,是制约女教师成才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传统对两性的性别角色的塑造,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如“郎才女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现代也有一些变相的歧视性观点,如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把事业成功的女性叫做“女强人”,其中内涵非常复杂,虽然有对女性事业成功的肯定,但更多的是隐含了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发展”的味道,起码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没有把“女强人”理解为一个褒义词的事实,给事业成功的女性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女性想成才又怕成才。有报道说,女博士很难找到对象,因为男士怕“高处不胜寒”;找对象“男不高攀、女不低就”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在就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报仍在开展“有才女士难觅婆家”的讨论。人口调查也表明,女性独身者多为中上文化层,而且集中在大城市。这些传统观念和社会现状都对女性成才观起着潜移默化的模塑作用,动摇了女教师努力争取成才的信心和决心,成为制约女教师成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因为终生献身事业、“心无旁鹜”的女性毕竟属于少数,大部分人都把家庭、孩子、丰富的生活内容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女性认为,与其拔尖而残缺,不如平凡而圆满。
4、女性的知识面狭窄,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不了解,严重地限制了女性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这是制约女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大障碍。
1989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966.1万科学技术人才,女性为296.6万,占30.6%,但在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方面,女性作用所占比例呈“金字塔”形,女高级知识分子占13.34%;1994年统计的两院院士中,女性比例降到4.43%,越往高处越少;1996年女教师占34.17%,而同期女性研究生导师则占15.03%,相差近20个百分点。许多学业成绩、智商都高于男性的女生后天的成绩远低于男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居于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和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多为男性的事实,很多人认为女性就是缺乏创造能力的“弱智”一族,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和严重的误解。女性缺乏创新能力并非因其天生“弱智”,而是既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意志力方面的原因,更有知识面狭窄、知识更新慢、没有及时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对基础理论的透彻理解、融汇贯通及其综合的应用和对相关知识特别是最新动态的全面把握。许多女性成年后,虽然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但多数停留在完成好现有的工作任务、就事做事上,个人在业余时间关注的焦点则放在美食、美容、时装、子女教育等方面,社会也形成了这种刻板的印象,女性百科知识也“理所当然地”开列了家庭婚姻、美食营养、家庭保健、美容服饰、家居美化等方面作为重要内容。长期不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动态,必然会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缺乏在本职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理论素质和知识准备,成为只知“柴米油盐”、厨艺越来越精而事业意识、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的家庭妇女。有记者到书店作过采访调查,男性很注意购买、阅读政治、历史等社科类、科技类书籍,注意对社会现状、科技发展动态和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而女性则对言情小说情有独钟,沉溺于自己的情感想象空间中,可以“不问世事”。
三、女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了“半边天”,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在总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就要把女教师的培养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之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规划和落实。
1、高校领导要重视女教师的培养,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为女教师的成才提供条件、创造成才环境,提高女教师的素质。
领导要重视女教师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在工作实践中既要把女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又要充分认识女性的特点和优势,关心女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后勤总务等部门的作用,通过提供家务劳动的社会服务,办幼儿园、教工餐厅等,减轻女教师的家务劳动负担,解决女教师的后顾之忧,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压力;要组织各种适合妇女特点的体育文娱活动,既有利于女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激发女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事业心;充分利用各级党组织、各单位、教务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力量,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女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提高的学习、教学、科研活动,树立优秀女教师的榜样,在高校中倡导一种重视业务素质提高的氛围,确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给女教师创造工作条件、给任务、压担子,激发女教师的优势和潜力的发挥。也就是说,当前尤其要改变对女教师关心不足、让其“自然成长”的状况,对女教师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平等地使用,又要照顾其特殊困难。这是女教师成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
2、女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正确认识女性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女性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优势不在于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而在于她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独特之处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她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岗位上表现得越独特、越有个性、越有成绩,就越能显示出她的亮丽色彩和女性魅力。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就是看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做人即做事,一个人做成了什么事情,就“做成”了什么样的人,而且人活得越独特、做出越独特突出的成绩,他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就越是魅力四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如第三届女子足球世界杯赛期间,中国女足队长孙雯与她的队友们一夜之间成了全世界亿万球谜心目中的偶像和女神,很多球谜对原来很少受到关注的中国女足“相见恨晚”,谁也不会因为她们的表现一点都不“温柔”、不女性化而认为她们缺乏女性风度,相反,她们的魅力正表现在她们球场上的拚抢、奔跑和有力而巧妙的临门一脚上。最近美国男性杂志《男士健康》举办了一个性感女神选举,结果是充满自信心、有才能有权力又宽容的第一夫人希拉里成为男性心目中的首选,而典型的好莱坞靓女茱莉亚罗拔丝和美琪赖恩只能位列第三十和第三十五。女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要认识到女性的个性优势只有通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要强化成才意识,确立事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追求成才的内驱力,努力争取成才,把事业理想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重要内容,树立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女教师要强化竞争意识,确立“四自”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工作成绩争取应有的地位。
虽然在法律上的男女平等权利早就确立下来,但是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仍然随处可见,今天社会男性化的实际虽然有女性自己“不争气”的原因,但女性要在这种环境中“突围而出”确实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女性首先要克服依赖心理、弱者心态,在社会实践中要树立自尊、自爱、自重、自立的意识,强化竞争观念,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在工作上做出突出的成绩、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来说服别人,而不能心存任何“走捷径”的幻想,女性要谨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甚至是三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职业位置和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个人能力的竞争,传统的依赖观念在现实中己经面临严峻的考验。人的意志品格的重要特征就是自觉地、理性地选择、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并依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去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实践中采取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意志对人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天生”与困难相伴随,克服困难才能显示出人的意志品格来;有困难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女教师在工作中要强化竞争意识,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崐碰到的困难,通过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生活上的压力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挫折,争取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尼各马斯伦理学》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3)《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90-1995)第30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
(4)(8)《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6年)第26页第40-4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5)邵海燕:《高校女教师事业成就不及男教师问题的思考》,《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6)《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
(7)《中国社会学年鉴(1989-1993)》第108页
(9)《中国女性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
(10)(12)据《广州日报》1999年7月6日
(本文在《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2期发表,于2001年3月获中国教育工会“第三届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